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特區香港的政治制度是假扮成西方的一套。雖然最高權力有分權,即是有三個分支,分別是行政分支、立法分支和審判分支(司法分支),有與行政分支分開的立法議會和法庭系統,但是沒有三權分立,行政分支控制立法分支和審判分支,立法和審判被要求配合行政,三權沒有互相制衡,中方和政權稱這是行政主導[1]、三權合作[2],並且特區香港雖然有選舉,但是不民主。

特區香港政治兼特區香港政治制度的概略[]

立法議會的議席長期佔一半是功能組別。功能組別即是小圈子投票。他們的議席是由極少數擁有寡頭資格的選民選出的,能做候選人的則是更少數擁有寡頭資格的人士。以2016年的選舉為例,功能組別有三份之一議席是自動當選,即是沒有競爭對手。剩下的議席,例如漁農界,這位功能組別議員,以98票當選,連100票都沒有就產生了一位議員。有同樣情況的國家是以前的台灣。台灣以前的萬年國會也是,雖然一大群號稱是選舉,但是其實大家幾乎無票可投的議員。這樣的議員佔了香港議會的一半。功能組別絕大多是建制派(亦即親中派)議員。

立法議會的議席長期另一半是地區直選。地區直選的議席是全民普選的。地區直選的選舉制度是比例代表制。特區香港的政黨政治長期分為兩大陣營,分別是民主陣營和建制陣營,亦即後來的泛黃和泛藍。在比例代表制下,地區直選的得票率和當選議席比例長期大約六四之比,民主營陣六,建制陣營四,被稱為黃金比例[3]。比例代表制的選舉能透過配票在總得票率不變下提高當選議席比例。建制陣營有被俗稱掌心雷的手段操縱選舉進行配票。建制陣營的地區直選議席比例略高於得票率。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多年來自發追蹤調查的民調顯示,政見自稱屬於民主陣營的人口比例與選舉得票率吻合,而屬於建制陣營的只有由十個百份點多些少至6.4%左右。[4]

立法議會的議員,被基本法規定,提出的法案,不可涉及公共開支、政治體制或政府運作(即行政分支運作),近乎沒有提出立法、修法或廢法草案的權力,近乎只能通過、否決或修訂政府提出的法案。相較一些提出法案權力在政府的國家,特區香港的法律規定香港特區首長(亦即行政長官)不能有政黨背景,因而特區香港的立法議會的政黨,不論是民主陣營政黨還是建制陣營政黨,不能透過成為執政黨從而有提出法案的主要權力,而民主理論上,選舉選的不是官僚(即公務員)而是政治家。

香港特區首長,同時是行政分支之首,稱為行政長官,一直以來由選舉委員會提名和選出。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採用功能組別的方式,除了當然成員(即不經選舉),其餘成員是由極少數擁有寡頭資格的選民選出,候選人則是更少數擁有寡頭資格的人士。香港特區首長一直被傳媒指是由中方指定。2017年,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特首,被傳媒指是中方示威,顯示中方控制力之強和精準。[5][6][7][8]

除了設有負責提名和選出席位的選舉委員會,2021年和2023年還分別引入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和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世上同樣設有會篩選參選人的委員會的國家是伊朗。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和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的成員全部由香港特區首長委任。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篩選特區首長、立法議會議員和選舉委員會成員,其決定被規定不得提起訴訟,不受司法覆核,亦即不受法庭審判,不受司法分支制衡。

2021年開始,立法議會的地區直選議席比例由一半減至九份之二,功能組別議席比例由一半減至三份之一,並重設選舉委員會議席,佔九份之四,由選舉委員會提名和選出。

司法分支多年來離被完全控制的進度最慢,不過由一開始,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和最高首席法官就已由特區首長提名。2016年,行政分支用久違幾十年的暴動罪控告示威人士,而法庭判決判刑比1967年的以放爆彈和殺人為手段的六七暴動還重得多。2019年5月開始反送中,同年7月反送中由純反修例轉為民主運動,法庭法官對被捕反送中人士的言論、判詞或判決往往令社會嘩然。有網民指,行政分支可以透過排期選擇法官[9][10]

2020年6月,港版中國國安法在中國國內制定和公佈,繞過香港立法分支而在香港實施。在香港的國安法案件取消陪審團,改由國安法指定法官審判。陪審團衡平法(即美國的陪審團否決權)不會在國安法案件出現,因為根本沒有陪審團。國安法指定法官由行政長官指定,與一般法官的終身制完全相反,每年續期,並且隨時可以被行政長官撤銷。國安法實施以來,國安法案件入罪率達100%,完全脫離正常安排的審判入罪率。在國安法陰霾下,有泛黃色彩親民主陣營的人士被迫退選,律師公會和大律師公會轉為藍色建制陣營。

2023年,《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二○二三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演辭》說,法庭對法律的詮釋要符合立法原意。此說法背離普通法法庭以條文文字表達的意圖去審判的做法。而特區香港提出立法或修法的主要權力在行政分支。這與中方和政權稱特區香港是行政主導、三權合作相符。

特區香港的政黨和政治派別[]

參見[]

註釋[]

  1. 雖然圖中表示調查在2014年和2015年未設有本土派選項,但當年2014年已有本土派。另外,調查未設有激進建制派選項。

參考[]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