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檔案:Hkdemo.png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香港人    原居民
宗教與風俗
語文    用語
建築    法定古蹟
殯儀    節假日
飲食    港式燒烤
電影
音樂
藝術
文學
網-{}-絡文化   地鐵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地理 - 經濟
歷史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首頁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香港建築。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香港建築是變化多端的。由於土地有限,很少市區內的歷史建築能夠保存下來。可是,作為現代建築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築物都被拆卸讓出空間給新的建築物。香港建築的歷史可以粗略分成三個時期,中國傳統建築時期、歐美建築時期及現代建築時期。

中國傳統建築時期[]

檔案:TsangTaiUk.jpg

沙田博康邨旁的曾大屋

在未開埠之前,由於地緣關係香港的建築特色與嶺南一帶的沒有分別,都是以傳統中式廟宇村屋圍村為主。因為當時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漁民,所以沿海一帶都建有很多觀音廟天后廟侯王廟,來保佑平安。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很多潮州人客家人遷入元朗北區等地,為了保衛家園,他們建設了不少客家圍村及更樓。香港著名圍村有元朗錦田吉慶圍沙田博康邨旁的曾大屋上水鄉內的上水圍、由彭氏家族興建的粉嶺圍九龍新蒲崗東光道衙前圍村

到了開埠初期,中環太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因此人們開始大量興建唐樓解決居住問題。唐樓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裝飾花紋配以中式的小型露臺。由於當時的建築技術所限,一般唐樓都屬3至4層高,分為前、後座,前面設有騎樓,部分則設有露臺,樓底比現代住宅建築為高。唐樓地下一層通常為商舖,樓上則作為住宅。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連接各層,很多舊式唐樓沒有廁所設施。隨著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城市不斷向西環銅鑼灣九龍各區發展,所以唐樓在這些地區不斷湧現,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為止。旺角雷生春灣仔藍屋都是著名的唐樓。因為後來開始改用三合土為建築材料,唐樓的樓層可以多達7層。現在大部分戰前唐樓由於城市發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歐美建築時期[]

檔案:Hkpostoffice1946.jpg

1946年香港郵政總局富有愛德華時期建築特色。

檔案:HK WanChaiMarket Old.jpg

灣仔街市

檔案:Hkhsbc jap.jpg

日治時期的前匯豐總行大廈

檔案:Holy Spirit Seminary.JPG

聖神修院南樓近景

開埠之後,英國人帶來了維多利亞時期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立法會大樓中環警署、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美利樓等等。前香港會所大樓建於1897年,風格則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香港首次被認為是大廈的建築物建於1904年6月至1905年12月之間。該建築物由五個大樓組成,每個都有5至6層。當時由占姆·凱撒克保羅·遮打合資創辦的香港置地所興建的。[1]

大部分高樓大廈都是商業用途。首個被認為摩天大廈就是建於1935年的前匯豐總行大樓,當時已經設有空調。大廈樓高70米,共13層,設計屬美國芝加哥學派。現在則由1985年所建成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所取代。

在香港,擁有30年代的現代豎直線條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只有中環街市和-{面臨}-被清拆的灣仔街市灣仔街市是由當時工務局內的英籍建築師所設計的,而且還有一點裝飾藝術運動後期那種流線型外貌的風格。[2][3]

位於香港黃竹坑華南總修院則揉合了中國及義大利建築藝術,成了當地很有特色的建築。

現代建築時期[]

檔案:MeiFooSunChuen.jpg

美孚新邨

一直以來興建的高樓大廈都是作商業用途。直到1953年石硤尾大火,多層樓宇才成為居住樓宇的標準,同時也成了公共屋邨政策的標準。興建於1968年美孚新邨標誌著私人屋苑時代的開端。首個為中產階層而設的大型私人建築項目就是1972年太古公司負責的太古城[4]太古城的設計重點是沒有把土地浪費在銅像或地標身上。[5]這樣的設計成了新標準。1985年重建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香港第一個提供中央空調的商業大廈。

檔案:HKHSBCBuilding.jpg

香港中環夜景

中環的高級商業樓宇的需要日漸上升。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中環成了大量高樓大廈的集中地。這些大廈構成維多利亞港吸引大量遊客的天際線

1990年代起,一些住宅樓宇亦以摩天大樓形式興建,部分住宅樓宇的高度比一些國家最高的辦公室大廈更高。現時全港最高的住宅擎天半島第一座是世界第7高的純住宅大廈,其他還有凱旋門曉廬等等。隨著啟德機場1998年關閉,因飛機降落安全而設的管制高度也提高了。很多摩天大廈都計畫在九龍興建,包括了西九龍填海區

雖然紐約市整體來說有很大的面積,但是香港的天際線紐約市的還要長,共由7000棟摩天大廈所組成。[6]這些摩天大廈中包括了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中環廣場中銀大廈中環中心擎天半島朗豪坊等等。

除了商業大廈外,很多基礎建設也是著名的建築物,例如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香港國際機場汀九橋昂船洲大橋等等。

畫廊[]

参見[]

  • 香港摩天大樓

参考文献[]

  1. Sunzi1. "Sunzi1." "Hong Kong Hongs with Long Histories and British Connections." Retrieved on 2007-03-29
  2. 港僅存包浩斯建築明報2007年9月22日
  3. 包浩斯大公報2007年8月18日
  4. Jones, Geoffrey. [2000] (2000). Merchants to Multinationals: British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94506
  5. Wordie, Jason. [2002] (2002) Streets: Exploring Hong Kong Island.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 962-2095631
  6. Cities Worldwide.Emporis.於2007年6月24日查閱.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香港建築。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