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
|
歷史 - 政治 - 教育 香港主題首頁 |
![]() |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香港地鐵文化。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
香港地鐵文化指香港地鐵產生出來的文化。由於香港地鐵是香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之一,因此其文化也與香港社會息息相關。
排隊[]
使用香港地鐵站內的各項服務,不論是增值八達通、購買車票、入閘、候車,甚至換購精品、查詢、銀行提款,人多時要排隊等候服務。上車位置地上雖然通常畫有排隊指示圖案,而乘客亦遵守排隊,但當列車進站,很多乘客都會不理指示,蜂擁而上。
地鐵優惠[]
中環站的「e分鐘著數」機。
遇有地鐵特惠站,用八達通拍一拍,即日乘地鐵可便宜$2元
「十送一」優惠[]
自2002年起,由於香港經濟低迷,地鐵公司推出「十送一」優惠,乘客只需在一星期內乘坐地鐵滿十次,便可獲贈一張單程車票,乘客可在三十天內免費乘坐一程地鐵系統,以鼓勵乘客乘坐地鐵。
優惠推出後,無疑是減低乘客負擔,乘客使用方法更層出不窮,有部份上班及上學乘客均會在周末、周日利用此單程車票;又有乘客刻意儲存大量單程車票,集中在假期前後的上班天使用;又有乘客將單程車票放至網上拍賣,賺取收益;又有乘客利用乘搭十次短途車獲取的車票乘搭長途車。乘客善用平價車票起源於「通用儲值票」,因當時有「尾程優惠」,即不論餘積多少都能用來坐最後一程車,很多乘客也慣性把極低餘積的車票儲下來,待坐長程車時才使用。善用「十送一」某程度上是以上心態的進化版。
「十送一」優惠已經終止實施。
「e分鐘著數」機[]
「e分鐘著數」機,原本是一部參照日本的購買優惠券機器,乘客只需利用八達通以港幣一元購買一張優惠券。設立初期,的而且確是有少部份乘客購買優惠券,但由於購買優惠券並不吸引而取消。
後來,地鐵將「e分鐘著數」機改作登記地鐵友禮會會籍、查閱獎分及換領獎賞、免費優惠券及「十送一」車票。2006年5月4日,地鐵又引入「開心指數」,乘客可在「e分鐘著數」機碰碰運氣,又再出現排隊人龍。活動已於2006年6月16日結束。2006年12月,「e分鐘著數」機再增加新服務 - 「Net Money預繳服務」,乘客可以八達通卡於「e分鐘著數」機購買互聯網用代幣和點數卡。
地鐵站及地鐵商場內均設有「e分鐘著數」機:
地鐵站: 中環、香港、金鐘、灣仔、銅鑼灣、北角、太古、尖沙咀、佐敦、旺角、太子、深水埗、葵芳、荃灣、九龍塘、觀塘、坑口、寶琳及東涌
地鐵商場: 德福廣場、綠楊坊、青衣城及杏花新城
車站商店[]
尖沙咀站的美心西餅
香港地鐵營運初期並無車站商店,後來才開始出現美心西餅、-{A|恒生銀行}-及地利店等,使乘客可在地鐵車站購買小食、西餅、報紙及進行輔幣找換。
地鐵設立車站商店後,有不少乘客刻意相約在某車站指定商店,自此車站商店成為一個地鐵的象徵。其中熱門相約點大多是站內恒生銀行。
直至2000年,地鐵公司私營化後,各車站紛紛進行車站改善工程,不斷增加車站商店,發展成為車站購物街。
美心西餅
早上在地鐵車站內,除了可在美心西餅購買麵包及西餅外,可能要跑至大街上的西餅店。自從美心西餅在地鐵車站開設後,上班一族及學生常在美心西餅購買麵包作為早餐之用,同時又方便乘客購買西餅作送禮之用。
恒生銀行
當年,乘客不論是輔幣找換、購買車票及通用儲值票時,紛紛走至票務處購買,乘客往在票務處花了不少時間。其後,恒生銀行進駐地鐵車站後,不但提供了銀行服務,更為乘客提供地鐵票務處相同服務,成為地鐵車站的排隊文化。
另一方面,乘客大多相約在地鐵站恒生銀行分行等候,更把車站名稱混合而稱,例如尖沙咀站的恒生銀行稱為「尖地-{恒}-」,慢慢地成為香港地鐵其一特色。
隨著時代發展,地鐵發行八達通收費系統取代通用儲值票,加上銀行服務趨向電子化,地鐵站恒生銀行分行陸續改為自動櫃員機,一切排隊文化漸漸消失。然而地鐵銀行簡稱已經成為香港人獨有的文化。
地利店
自1982年起,地鐵站內唯一的便利店——香港電視服務站(其後改名為地利店)開始為地鐵乘客提供便利店式的服務,尤其是乘客們必須的「精神食糧」:報紙雜誌;亦因為她跟無綫電視的關係,市民會特別在該店購買相關的產品。
自從市民的生活習慣改變,加上便利店的普及和地鐵公司開放站內便利店競爭,令處於弱勢地利店經營更困難。最後更被對手7-Eleven吞併。現時人流多的地鐵站裡,也會有7-Eleven和OK便利店同時出現甚至同一個地鐵站的車站大堂也有2間分店的現象。
地鐵廣告[]
地鐵站內的等離子電視
銅鑼灣站展覽場地
香港地鐵營運初期,車站並無任何廣告租賃空間。後來有設計師把廣告引入地鐵車站,自此廣告便成為地鐵文化一部份。早期引進地鐵的傳統廣告有兩種,包括:廣告燈箱及扶手電梯旁廣告牌。地鐵廣告不單是純推銷商品,而是乘客欣賞設計師的藝術作品途徑,香港地鐵廣告成為世界各國的指標之一。
傳統及特式廣告[]
傳統廣告
地鐵廣告燈箱及廣告牌大多在大堂、月台及列車車廂出現,雖然早期廣告面積細小,但乘客使用扶手電梯、等候列車、甚至在車廂內,也會看一看色彩繽紛的廣告,為乘客使用地鐵增加趣味,成為香港地鐵文化。
特色廣告
近年,地鐵公司在傳統廣告作出突破,將舊有廣告牌的面積增加,更允許廣告燈箱及廣告牌與牆壁結合,引成一連串特式廣告,自此廣告燈箱及廣告牌不再局限細小空間,更可以看到設計師的廣告藝術品。
在地鐵車站內,不論是廣告牌、牆壁、地板、月台幕門、車站出口,均可放置各式各樣平面或立體廣告,乘客不但願意在車站欣賞特色廣告,更有部份乘客拍攝留念。如DHL於金鐘站及荃灣站擺放實物大小的飛機輪軚;國泰航空為慶祝六十周年在中環站和香港站之間的行人隧道內佈置成香港國際機場內登機閘口通道的樣子,並且於通道內播放模擬機場內通知乘客登機的錄音,令行經的乘客彷彿身處香港國際機場內。
而在地鐵列車上,車身、車廂同是地鐵廣告的空間,部份列車車廂更可佈置成特色車廂,乘客融入在廣告一部份,將單向乏味廣告作出突破性轉變。
動感廣告
地鐵公司曾經在金鐘站往灣仔站的隧道內引入隧視廣告,於隧道的牆壁上安裝連綿不斷的廣告燈箱,利用列車的速度使本來靜態的燈箱組成動態廣告,原理與電影播放相約。首個廣告客戶為國泰航空,其廣告讓乘客覺得列車像與飛機擦身而過。但隧視廣告並不能成功吸引廣告客戶,因此計畫被逼取消。及後隧視廣告捲土重來,在灣仔站往銅鑼灣站的隧道內再次出現,其廣告面積更增大了。但其後與之前的隧視廣告一樣因沒有廣告客戶而取消。
電子廣告[]
地鐵在車站大堂上更引入電視機,目的是將廣告短片在車站大堂播放。不過早期電視機色彩較暗,音效欠佳,往往未能吸引乘客注意。直至近年,地鐵公司將舊有傳統電視機更換為等離子電視(Plasma TV),加上音效改善,漸漸吸引乘客欣賞。
1999年,地鐵在月台及車廂安裝以發光二極管(LED)所製成的電子顯示屏—「地鐵資趣台」"InfoPanels"。不論乘客等候列車時,或是在車廂乘坐列車,均可接收即時資訊及廣告,乘客可在「地鐵資趣台」看到即時新聞、天氣資訊,因此有不少乘客在列車上把目光放在「地鐵資趣台」InfoPanels上。
地鐵藝術[]
香港地鐵車站的藝術表演
地鐵報刊[]
招聘雜誌[]
1992年7月,《Recruit》是首份在地鐵車站所派發免費招聘雜誌,乘客只需在星期一及四下午繁忙時間到收費區內派發處索取。《Recruit》推出後,大受求職者歡迎,有不少下班乘客及求職者乘坐地鐵時,到閘內派發處索取一份,部份人流高車站更出現派發完畢的清況。派發日的車廂內不時看到乘客手持免費招聘雜誌閱覽,成為另一種在車內消遣的方法,亦成為一種習慣。另一方面,《Recruit》的標誌下方往往是有綠、紅、藍三色,代表了模板:觀塘綫、模板:荃灣綫及模板:港島綫,但隨著地鐵網絡及時代發展,免費招聘雜誌再不合時宜,取閱率不斷下降。
2002年7月,南華早報所發行另一本免費招聘雜誌《招職》成功奪取在地鐵站派發招聘雜誌的專利權。
生活潮流雜誌[]
《都市流行(metropop)》
免費報章[]
香港地鐵在2002年引入首份免費報章:《都市日報》,由於都市日報紙張面積較一般報刊為細小,方便乘客在車廂內閱讀。該報本來在公眾假期外的星期一至星期六發行,但由於星期六的乘客較少,取閱率較低,後來就取消了星期六的發行。
到2005年,多份免費報章發行。星島集團見地鐵星期六的檔期機不可失,便引入《快線周報》,只在星期六於地鐵站內派發。
參見[]
- 香港文化
- 香港地鐵
模板:HK-trans-stub
![]() |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香港地鐵文化。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