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英文Committee on Review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是由香港行政長官委任的七人委員會,主要負責檢討香港公共廣播的方針、架構。由前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部主管黃應士擔任委員會主席。

成立背景[]

香港唯一由政府資助的廣播機構香港電台,一直以來,都是香港政府一個部門,經費全部由政府預算撥付,大部分員工均是公務員,其他員工是合約制員工。

儘管廣播處長與政府簽署了一份框架協議,確認香港電台的編輯自主權。但香港朝野雙方,對香港電台的定位都不盡滿意。親北京陣營認為,香港電台作為政府部門,應該負起為政府宣傳政策的責任。而泛民主派認為,香港電台要在架構上維持編輯自主,在捍衛言論自由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兩種意見的角力下,香港電台的定位長期引起爭論。

爭議[]

助理廣播處長張文新質疑委員會的7名成員均從未參與公營廣播機構的工作,他們的建議未必有足夠的代表性[1]。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則期望與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直接會晤,交流意見以釋除不必要的疑慮與臆測,商討港台過渡為公共廣播服務事宜,並且希望參與局方研究工作,令公共廣播諮詢工作更見全面[2]

有指,曾蔭權成立這個委員會,就是呼應親北京人士的號召,藉檢討香港電台架構,藉此迫香港電台扮演宣傳政府政策的角色。主席黃應士,曾被《蘋果日報》指責為左王。但在檢討第一階段,委員會表示公眾意見,傾向支持香港電台成為獨立於政府架構的公共廣播機構下。不過,2007年3月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成立全新的公共廣播服務公司,不適宜考慮香港電台全面過渡成新公司,與其在第一階段的立場相矛盾,廣播處長朱培慶則對報告沒提及港台去向感到失望[3][4]

職權[]

  • 探討在香港的廣播市場中,提供公共廣播服務的理據、其角色和公共目的,並評估提供該廣播服務所需的公帑及其他資源。
  • 釐定公共廣播服務就不偏不倚的編輯方針、節目政策和良好管治這幾個範疇,如何對公眾負責的課題。
  • 釐定讓行政機關評估公共廣播服務的效能的措施,和讓公眾參與評估過程的安排。
  • 根據上述課題的討論結果,就在香港提供公共廣播服務的合適安排,提出建議。
  • 就短期、中期及長期的實施計劃提出建議。

(根據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網頁資料)

重要日程[]

  • 2006年1月17日     政府宣布成立香港公共廣播檢討委員會。
  • 2006年1月25日     主席黃應士出席立法會廣播及資訊科技委員會會議。
  • 2006年2月8日      香港立法會通過由余若薇提出「香港公共廣播政策」動議。
  • 2006年3月24日     委員會公布第一階段諮詢結果。
  • 2006年4月20日     接見龍緯汶等七位南方民主同盟成員。
  • 2006年9月27日     委員會屬下的管治架構專題小組初步建議,日後香港電台脫離政府,由獨立的董事局監管,行政總裁為總編輯。
  • 2007年3月28日     委員會完成報告並提交行政長官。

委員會成員名單[]

主席

黃應士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

成員

陳景祥先生     《信報》總編輯

馮美基女士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

梁天偉教授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

包雲龍先生     《成報》社長

徐林倩麗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胡恩威先生     「進念二十面體」創作總監

參見[]

  • 香港電台
  • 公共廣播
  •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模板:HK-soc-stub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