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風大典
Advertisement

{{YYYYYYYYYYYYYYYYYYYYYY嬰孩,而每名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按政府統計處在2004年所發表的《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估計到了2033年,全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增長相當顯著。這些發展都嚴重影響到香港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

雖然香港人生活繁忙,但由於有完善醫療設施及全面的老人福利政策,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香港男性的預期壽命為78.5歲,女性預期壽命為84.3歲,僅次於日本。香港許多商戶、政府設施及公共交通工具會提供老人優惠。

年齡結構: (2005年7月)

  • 0-14歲: 1,014,700 (14.6%)(男性 523,900 / 女性 490,800)
  • 15-64歲: 5,086,900 (73.2%) (男性 2,415,400 / 女性 2,671,500)
  • 65歲以上: 842,000 (12.1%) (男性 392,000 / 女性 450,000)

年齡中位數: (2005年7月)

  • 平均s简体中文|簡體字]]。過往的公開考試裡,學生只可以使用繁體字,但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這規定開始慢慢放寬,容許考生在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可以用簡體字作答。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香港粵語)在電腦操作方面的問題。由於早期的繁體中文電腦系統均由台灣開發,因此在香港使用的電腦大都以大五碼作為內碼。但是大五碼內並不包括一些在粵語中特有的常用字(如「啲」,相當於漢語「些」)和一些香港獨有的人名、地名用字(如深水埗的「埗」,鴨脷洲的「脷」,公共屋邨的「邨」)等。因此香港政府特別於大五碼Unicode的造字區定義了一系列常用的香港特殊用字,方便政府、公共機構和民間的資訊流通。這一些定義稱為香港增補字符集。此外香港政府不時向ISO申請將新版本的增補字符納入ISO 10646的新版本內。

另一官方語言英語,在香港亦極為流行。香港的街道牌、部分商場的指示牌以至巴士的路線牌都是中英並列,香港有一百一十四間英文中學,大部分學科以全英語授課(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普通話以及中國文學)。所有重要官方文件均備有英文版本,部分甚至只有英文版本,而沒有中文版本。在立法會會議中,議員亦可選擇以英語發言;在重要的新聞發佈會上,大多數情況均有即英—粵語即時傳譯。

然而,雖然大部分曾受教育的人,均可應付基本英語應對,而年青一代更喜歡在說話時夾雜一些英語,即使完全沒有受教育的人,往往也可認識基本英語生字,但香港人一直擔心英語水平下降,特別是大學教育普及後,大學生英語水準被拉低,引起社會知識分子憂心忡忡。

隨著近年流行日本韓國文化,部分年青一代的香港人更會說日語韓語。(詳見:香港教育

==s es:Demografía de Hong Kong ru:Население Гонконга

Smallwikipedialogo.png 這頁使用維基百科的內容。原文章在香港人口。作者列表可見它的變更歷史。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當修改達一定大幅程度後可以移走這模板。
Advertisement